7月24日,勞動報《勞動觀察》特別報道了上海建科集團黃帆“數智交通勘測設備”職工創新工作室。工作室在地鐵隧道日常巡檢、維護、數字化運維、智能監控等方面開展工作,守護城市“生命線”。讓我們一起來走進這個職工創新工作室。
黃帆,現任上海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交通市政與勘測運維研究所黨支部書記、副所長。他以技術創新為抓手,引領“數智交通勘測設備”職工創新工作室創新成果轉化,在地鐵隧道日常巡檢、維護、數字化運維、智能監控和預警等方面開展工作,守護城市“生命線”。
工作室依托上海建科承接的大量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聚焦軌道交通技術服務,在城市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建造及運維、智能監控和預警方面開展了大量的技術研究和工程實踐,為上海這座擁有831公里軌道交通運營里程、20條線路、508座車站的城市,每年提供技術服務超500公里。憑借行業內領先的技術能力和多年來對城市交通安全作出的貢獻,這個平均年齡為34歲的年輕團隊曾兩度獲評“全國青年文明號”,領銜人黃帆也榮獲“上海市青年五四獎章”。
延伸數智觸角
描繪地下安全藍圖
入夏以來,持續的高溫天氣給地鐵運維工作帶來了許多困難,為保證地鐵運行安全,工作室成員充分利用夜間作業時間提高檢測頻次。在上海軌道交通15號線的項目現場,工作室成員們正在使用一臺40公斤重的黃色小車為地鐵隧道進行全方位的“CT掃描”。這臺“小車”看上去不起眼,卻擁有“十八般武藝”,它聚焦軌道交通盾構隧道進行研發,是搭載了掃描儀、工業電腦、里程計等智能設備的三維激光移動掃描系統,可快速實現軌道交通隧道全斷面掃描、隧道環縫自動識別、管片收斂精確計算、隧道病害清晰顯示。“類似三維激光移動掃描系統等智能設備的應用,使地鐵運維工作徹底告別以往‘人工扛設備檢測’的時代,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動了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黃帆說道。 作為地下空間工程,地鐵隧道的穩定也極為重要,一旦出現變形會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工作室以地鐵隧道變形監測為重點服務內容,研發了靜力水準儀、測量機器人等軟件系統和硬件產品,使數字化、智能化的監測手段成為自己的“千里眼”“順風耳”,如同靈敏的觸角,感知和掌握風險情況,構建完善的地鐵隧道監測體系,為城市地下安全保駕護航。
構建多維體系
編織地面安全網絡
除城市軌道交通監測、運維工作外,工作室還將業務拓展至市政道路、鐵路、管線等領域,從多個維度守護城市“生命線”工程,保障地面基礎設施穩定有序運行。
針對上海地質構造復雜、地基松軟、壓縮性高、易出現不均勻沉降的特點和難點,工作室經過數次試驗和現場實踐,形成了一套數字化的工作模式:通過激光雷達掃測、無人機攝影等技術快速測繪并掌握道路基本情況,統計周邊交通設施及行道樹等數據,根據測繪結果擬定檢測、監測措施,并將成果上傳數字化平臺進行分析、論證。這套數智化工作模式是解決現代化工作需求的一種有效途徑,在保障全國多個城市“生命線”的正常運行中發揮了極大效力,同時在各項重要的城市活動中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舉辦期間,無數車輛往來于場館附近,對道路安全保障提出了較高要求。為防止重型車輛頻繁碾壓后可能導致的塌陷甚至陷車情況的發生,工作室對場館周邊道路進行路基層脫空檢測,通過地質雷達掃描技術,讓路面下的風險從“看不見”到“看得見”、從“事后調查處置”到“事前事中預警”、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防控”,制定出一套道路安全保障應急預案,為進博會的順利開展保駕護航。
工作室以數智化技術賦能韌性城市建設,服務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未來,工作室將繼續秉持上海建科“盈科而進”的精神,利用前沿技術推動城市安全發展,促進城市更具韌性、更有智慧、更加安全,不斷推動工作室向著更高水平服務和技術創新前行,“以最新的建筑科學成果為上海和全國城鄉建設服務”。
[徐匯本部] 上海市宛平南路75號
[莘莊園區]上海市申旺路519號
[金山園區]上海市金流路89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