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勞動報《勞動觀察》特別報道了上海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李占鴻“歷史建筑保護”勞模創新工作室。多年來,利用數字技術保障歷史建筑安全、保護建筑承載的歷史文脈,是李占鴻“歷史建筑保護”勞模創新工作室最核心的任務。讓我們一起來走進這個勞模創新工作室。
每次走進上海宋慶齡故居,上海建科項目團隊都會先去看看里面的古樹名木。故居里現有古樹名木34株,每一株都建立了數字檔案,方便動態監測和跟蹤管理。
自2015年起,依托上海建科在歷史建筑保護和修繕數字化技術應用方面的經驗,李占鴻“歷史建筑保護”勞模創新工作室(以下簡稱工作室)搭建了優秀歷史建筑安全管理和監控平臺,并助力故居入圍“上海市首屆建筑遺產保護利用示范項目”。
工作室現有成員18名,致力于聚焦歷史建筑結構性能精細化評估、數字化檢測技術在歷史檢測鑒定中的應用,以及文物建筑預防性保護等領域的科技研發。保障歷史建筑安全、保護建筑承載的歷史文脈是工作室最核心的任務,工作室參與了中共一大紀念館、龍華烈士紀念館等數十處紅色革命紀念地的建筑保護修繕工作,并服務了四行倉庫、武康大樓等百余處承載上海歷史記憶的標志性建筑。工作室成員對于每一幢歷史建筑背后的故事都能娓娓道來,他們一直在用心“閱讀”歷史建筑。
利用數字技術保障歷史建筑安全、保護建筑承載的歷史文脈,是李占鴻“歷史建筑保護”勞模創新工作室最核心的任務
歷 / 史 / 故 / 事
精細技術,助力歷史建筑紅色文化基因傳承
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的始發地,工作室在參建中共一大紀念館項目時,大家都為石庫門建筑是黨的誕生地而感到驕傲。為了讓歷史建筑“延年益壽”,實施過程中細致、全面地調查了建筑的結構、損傷及材料性能,采用無損檢測技術最大程度減少了對原有建筑的擾動。
李占鴻“歷史建筑保護”勞模創新工作室為上海宋慶齡故居34株古樹名木建立了數字檔案
2010年工作室開始四行倉庫文物勘察工作,由于房屋經過多次加層改建,存在歷史圖紙和改造圖紙缺失的問題。為了考證抗戰時炸毀外墻的具體位置,工作室成員們將整面墻的粉刷一點點鑿除,通過現場技術勘察,反復比對歷史照片,最大程度還原了抗戰時期四行倉庫外墻的風貌,有力地保障了歷史建筑紅色文化基因的完整傳承。
科 / 技 / 故 / 事
數字孿生,實現歷史建筑可視化和實時化管理
位于淮海路1843號的上海宋慶齡故居,經歷過多次大修,傳統的圖紙記錄方式難以承載修繕過程中的海量數據信息,通過數字全息的記錄方式可以較好解決這一難題。工作室在創建故居數字孿生模型的基礎上通過各類監測手段和平臺技術,建立了歷史保護建筑有效數據庫,從而實現了歷史建筑的可視化和實時化管理。
同時,在上海建科數字化產品服務技術優勢的基礎上,工作室還研發了VR、三維激光掃描、無人機攝影測量等多種技術,集成了多種數字孿生模型,實現了歷史建筑的云游覽和虛擬展示,讓歷史建筑的科技故事更加精彩紛呈。
李占鴻“歷史建筑保護”勞模創新工作室以科技賦能“海上第一名園”張園重生
工作室曾受邀給中小學生授課,有學生問:“修‘老’建筑的意義是什么?”歷史建筑是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保護建筑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是歷史建筑守護者們的重要使命。重建于北宋的龍華塔,在其后近千年時間里一直是上海的“最高”,而這個“最高”的記錄從1934年83.8米的國際飯店到2014年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廈,只用了短短的80年,“歷史建筑背后的故事就是中國力量和上海速度的故事,也是上海建科‘為城市、為未來’的故事。”李占鴻說。
[徐匯本部] 上海市宛平南路75號
[莘莊園區]上海市申旺路519號
[金山園區]上海市金流路892號